海外学习经验交流园地

201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交流_林诗涵

来源:点击数:次  发布人: 更新时间:2015-04-22 08:31:01

       

学习篇

英国的商学院里,分为银行和会计、市场、经济以及管理四个专业。中国的交换学生基本上在每个专业都可以选课,因为每个专业都有我们在国内的必修课,从而可以顺利转换学分。

英国同学问我,听说在中国,你们学的东西很难?我想了想自己在国内那本前言上写着“本书很适合博士生阅读……”的《金融经济学》教材,开玩笑地说,这么说吧,我们中国学生花了4年时间,读完了一下你们整个商学院4个专业从本科到博士的课程。

伯明翰大学规定本科生每学期选6门课,一学年12门课,任务比起国内来说要轻很多,而且他们一年有半年都在放假。但是,这也避免了科目交叉重复的问题,比如在中财,许多知识被不同专业课重复过很多遍,而在英国,每门课的内容都是崭新的,或者是基于以前学过的内容的延伸。同一门课《博弈论》,我的同学们在国内学,我在英国学,学的方式很不一样。国内第一节课就开始教模型,期末就写论文,而在英国,老师从最基础开始讲起,博弈是由什么问题引发而来的,如何一步一步完善博弈过程和方式,每节课后我们都做数学证明题,大概要到博士生,才会去写博弈论的论文吧。

但是,就课程容量和知识广博层面而言,中国学生要更胜一筹,因为中国的大学教育的要求更高,而且,学习过经济、管理、会计、市场各方面的金融学生,能够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

在学业之余,我也参加了不少活动,如社团的idea factory活动,徒步活动,慈善义卖活动。苏格兰皇家银行、巴克莱资本等英国本土金融机构会在校园内举办career fair的活动,模拟投行面试的最后步骤test center,这在国内是很难获得的机会,因此我也积极参加了。学生会还提供修改简历的CV check服务,我趁此机会获得了不少专业意见来完善自己的英文简历。

英国的任课老师都有自己的办公室和办公时间office hour,如固定星期一几点到几点,星期三几点到几点,他一定会在办公室,这时候学生可以去交流问题,不会出现学生很难联络老师的情况。

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中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其实在行政上。我们可以很容易有高素质的老师、高素质的学生,有高质量的论文、高质量的教材,但是我们很难有高质量的服务。英国大学的行政人员对待学生的态度非常和蔼热情,因为行政人员存在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服务,而在国内,行政人员却比较冷淡。这个问题可能是中国大学的普遍问题,我希望在将来能有所好转,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图书馆                           机房

生活篇

由于申请时间仓促,导致迟迟没有拿到offer,我错过了住宿申请时间,又因为拿到签证的第二天才买机票,也一直没有预定英国的酒店。而且我抱着“英国应该不像中国有这么多人”的想法,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结果,到达英国后,因为是开学季,伯明翰的酒店都是满客,我和一起来交换的雪莹拖着行李,一间一间地询问有没有空房间,即使有,也只能住一个晚上,因为第二天已经被预定了,所以我们在welcome week每天早上都被扫地出门,拖着行李寻找下一个旅馆。

我下定决心要赶快找到住的地方,于是到学校里的accommodation help处寻求帮助。他们给了我一沓房东的资料,让我打电话去问,我说我没有电话卡,他们说你上网申请一个,于是我用学校的wifi上网,发现申请电话卡需要住址,但是我没有住址。后来我才知道,大多数人都是找agency也就是住房中介帮忙找房子,我也来到学生会里一家叫SHAC的学生中介机构。他们说,三个月的房子很难找,有了会通知我去看房子,这个星期应该能找到,我说,不行,我明天就要住进去。我的运气大概比较好,刚好有一个房东只出租三个月的房子,圣诞节他就要把房子重新整修。正因为如此,他表示,他不愿意为这所房子再花钱,所以,除了emergency problem如没水没电没暖气之外,他不会负责房子的任何问题。我愉快地答应了这个附加条款,当然,我没有想到,在后来的生活里,我碰见了洗衣机坏掉、马桶堵掉、门坏掉以及没有网络等等问题。

我吃不来英国的东西,因此大部分时候都是自己做饭吃。我之前不会做饭,但是面临“要么做要么饿”的境地时,我选择了大义凛然面对油锅。因为英国的网络需要和电信公司签署协议,最短时间是9个月,没有3个月的,因此我们的房子里一直没有网络,而许多作业和论文都需要上网查资料,所以,在期末的时候,我时常在图书馆一直呆到晚上10点多,餐厅早就关门了,等我饿着肚子回到房子里时,感觉自己能吃掉一头牛,可是面对的却还是自己那实在不怎么样的手艺。我顿悟了一条道理:人生风雨兼程,为的其实不过一顿晚餐。照顾自己,让自己吃饱穿暖,其实是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食堂、宿舍等等设施,已经帮他们包办了一切。生活就像一棵大树,而国内的大学生活就像把这棵树的枝桠全都坎了,只留下了光溜溜的主干——学习,是以我觉得从这个层面而言,中国学生没有体会过完整的大学和长大成人。

当然,生活中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英国要收人头税(council tax),学生可以申请免税,我是account holder,替房子里住的四个人同时申请,申请了整整3个月;要自己看电表煤气表,上网交utility bill;要自己打电话和印度客服讨论手机网络的收费问题,我们还互相听不懂对方说话;要学习买到便宜的车票;还要一天处理大概50封英文邮件带来的信息量……因此,当我再回到中财,回到原有的生活轨道时,我觉得大多数麻烦都不算麻烦,大多数事都是小事。我总会想起自己穷追猛打的申请过程和拖着行李流落在伯明翰街头时的情形,这个大概就是人们所谓的problem-solving能力。

利用闲暇时间,我也去了英国的许多地方。圣诞节的时候,还在伦敦为英国慈善组织Crisis做了两天义工,主要内容是照顾homeless people。回国后,我把在英国的经历写成了两篇文章,一篇叫《食在大不列颠》,另一篇叫《伦敦圣诞节》,这两篇文章将分别发表于《读者》(原创版)的四月刊和五月刊。

       

  学校一角

                                                                              林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