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习经验交流园地

2019年春季赴美国哈佛大学交流学习报告-栾笑扬

来源:点击数:次  发布人: 更新时间:2019-11-21 16:31:49

2018年9月,我决定申请2019年春季学期的海外交换,并最终幸运的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的交换项目offer。由于我将项目延长到了2019年秋季,没能够参加面对面的经验分享会,因此尽我所能将这一年里的经验教训和一些微不足道的感悟写下来,希望对考虑参加交换项目的同学们有一些微小的帮助。

我将从四个方面——强度,宽度,深度,厚度——分析海外交换可以带来的个人提升。但是首先我想先强调安全问题。众所周知,欧美国家的治安条件大都不比国内,自行车“锁什么剩什么”(锁车架丢轮胎,锁轮胎丢车架)在某些地区已经成为常态,严重公共安全事件的风险也要高很多。相信国合处已经或一定会向同学们介绍基本的安全防范注意事项,由于我在这一年中还未遭遇过任何“实战”场景,因此不过多重复,只提醒大家记好中国领事馆、当地警察、学校警察的电话号码,如果当地警察或学校警察有安全信息提示系统一定要多加关注。今年8月哈佛大学附近曾出现过来自亚洲的危险犯罪嫌疑人,当天除了警方在学校周围部署了警力之外,校警也通过短信和邮件向我们通报实时进展,直到嫌疑人被捕,可以说用户体验良好。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平平安安。

一、强度

所谓强度指的是竞争强度,也就是我们在未来找工作、找实习、寻求海外深造机会时的竞争力。在我看来,竞争力是国内本科生与美国本科生(尤其是名校本科生)之间最直接的差距。无论是世界级名企的实习机会,还是学术大牛的科研助理甚至科研合作,美国本科生显然都具有近水楼台的优势,导致他们将来在简历、推荐信方面都往往强于中国学生。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学生素质的差异,而更多的是由环境所致。

因此,参加海外交换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通过置身于更有利的环境来尽可能缩小甚至逆转这种差距。除了把交换经历写在简历上之外,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有目的的寻求有助于提升竞争力的加分项。计划本科毕业后就业或申请就业型硕士项目的同学可以多留意当地的优质实习,有志于学术道路的同学们可以找一找交换学校和周边学校的助研或合作机会。一般来说,熟练掌握一到两门编程语言(Python, R, Matlab等)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得到这些机会的概率。以我为例,我在MIT找到的助研岗位要求使用正则表达式从文本中提取特定号码,虽然我在此之前并不了解正则表达式,但得益于对R语言的熟练度,还是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教授交代的任务,并最终获得了这个岗位。在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之后,同学们一方面要以绝对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能力持有自信。我在哈佛的助研岗位的工作是比较枯燥的数据录入,在MIT的岗位则要求完成比较烧脑的数据处理,我在两个岗位上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也都得到了教授的认可,本学期有新的任务时他们还是选择交给我完成。零距离接触顶级科研项目也让我对所谓学术有了新的认识。

MIT的博士生,也就是我助研项目的小老板,带我在查尔斯河上玩帆船

和MIT的博士生在查尔斯河划船

除此之外,由于美国院校的课程所能获得的承认度一般比国内大学要高,选课和最终的成绩也是十分重要的。选课问题我在下一节中我会详细介绍,在这里先提一点,就是在选有小组合作作业的课程前一定要慎重。我个人和一位来自清化大学的同学都有因为此类作业表现不佳而损失成绩的教训。

二、宽度/三、深度

宽度在这里指我们作为本科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而深度是指我们对某个专业的知识所掌握的艰深程度。因为这两个问题存在天然的矛盾,所以我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讲。仅就财经类而言,我认为中国本科生在世界上显的深度出众而宽度不足,而中央财经大学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中国大学的典型,也就是深度非常出众而宽度非常不足。

对于经济/金融学科的学生来说,所谓深度很大程度上是指对各种数理模型的掌握。由于国内大学越来越倾向于把硕士/博士课程的内容提前到本科,加上平均数学水平要高于欧美,因此在这类课程上中国学生可以说对本土生呈碾压之势。而我作为本院的中等略偏上水平,在MIT高级宏观经济学的课堂上与北大、复旦等校的同学的竞争中同样没有感到十分困难。因此,央财的同学们可以对自己在这方面所受的训练有充分的信心。

相应的,如果以取得难度与高分兼具的成绩单为目的,集中选择本科或博士级别的数理类经济/金融学课程无疑是很好的决定。但我个人并没有这样做。第一,与深度相比,我认为宽度对于本科生来说更为重要。除了通识教育的理念之外,深度是可弥补的(早一年或晚一年学高级宏观经济学有时候并没有影响,反正早晚都是要学的),而年轻时所拥有的眼界是几乎不可弥补的。第二,海外名校的数理类课程或许比国内大学更好,但我认为差距更大的是诸如历史、政治、哲学等更偏向人文领域的学科。根据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我们既然花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参加海外交换,就应该尽可能的取精华中之精华。

以我在第一学期选到的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课程号GOV 1780)一课为例,在这门课上,政府学院的Jeffry Frieden教授把从19世纪中期英国废除谷物法开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近200年的过程分析的清清楚楚,我个人认为可以称得上21世纪的隆中对,只不过这个隆中对的形式是教授每堂课拿着几页讲义,几乎不停的讲上75分钟,我们学生记笔记的压力极大,却丝毫没有无聊枯燥的感觉。以这样的方式,头发半白的Frieden教授上了二十多节课,可以看出他的学术积累有多么厚重。在记叙历史的过程中教授还会穿插一些经济和贸易理论,这些理论的绝大部分我在此之前都学过,但放在教授所提供的背景下看已然是另一番风景。

我本学期选到的历史课Colonial Latin America(课程号HIST 1520),则在很大程度上为我指明了经济学和历史学之间的差别。在经济学课堂上,我们习惯于试图通过一些假设理论来把研究对象简单化,而Tamar Herzog教授则以典型的历史学家的方式把问题不断复杂化,在课上几乎每解答一个问题都会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教授在授课和考试中都不纠结于史实的介绍,而是不断引导我们在回答问题之外提出问题,去质疑自己的解释。我想这种经历一定会对我未来的学习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图片包含 室内, 天花板, 地板, 墙壁描述已自动生成

Herzog教授要求我们参观哈佛PeabodyMuseum的南美洲部分,并提交观后感

必须承认,这样的学习体验是我在央财不曾有过的。而这仅仅是哈佛大学百花齐放的课程中的两门,可以想见本校学生在四年里奠定的基础何其宽广,这恐怕是国内任何大学都无法媲美的。而我之所以说央财在宽度方面格外不足,是基于我与其他中国学生的交流。以北京大学为例,根据历年经验,北京大学的经济学/金融学专业教育不一定比央财强出很多,但据我了解,其任选课的质量和受欢迎及重视的程度要远高于我们。加上央财又是一个财经类院校,在宽度方面有着先天的不足。网上有一种说法,央财的学生在毕业五年内往往出类拔萃,但五年之后又容易泯然众人,恐怕与我们在深度上的专长和宽度上的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提醒大家,在海外选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宽度与深度之间的权衡。我在两个学期里都选择了宽度,也支持在本科阶段注重拓宽视野比追求艰深更重要。但每个人的最优选择不是一致的。如上文,我做出选择的依据之一是比较优势理论,而不同大学的比较优势是不一样的。哈佛大学以通识教育见长,交换生欢迎会上老师就曾说过,如果你们在本校曾受过某种专业训练,那么你们来这里很容易把我们的本校生“Blow into water”。我想,并不是所有美国大学的老师都会这么说。同样,比较优势也与你自身已有的教育经历相关。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涉猎,想在某个领域求精求专,那么在选课中注重深度就是对的。以我和我的北大室友为例,来自央财的我一直在选通识课,而来自北大的他则选了很多专业课,其中的原因大概就是这样。

某种角度上,我支持的是在海外交换中“反向”选课,也就是在本校缺什么样的课就到海外选什么样的课。显然这会带来成绩上的困难。还是以我的GOV 1780为例,这门课涉及了大量的阅读和写作,作为高中理科生又一直在大学上数理类的课,我非常不适应它的考试方式。虽然投入了十二分的努力,在复习课上的反馈比其他同学都要好,但最终只收获了一个B+。当然,根本原因很可能是我的个人能力问题。对我而言,GOV 1780带来的知识和眼界上的收获远远大于A与B+之间的损失。在选课中是否愿意承担突破自我所带来的辛苦和风险,是参加海外交换的同学们必须想清楚的。

除了课程之外,学校的其他资源也有助于我们实现宽度和深度的提升。在哈佛大学,我的另一大收获就是燕京图书馆。作为“受困”于经济学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我在这里真正开始认真的读历史书,包括古人原著和现代学者的著作。我想读的绝大部分书都可以在步行10分钟内得到,甚至比从海淀校区到国家图书馆更方便。暑假第一次尝试独立做经济史方面的科研时,这座图书馆也为我提供了莫大的便利。在精神上,燕京也是我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所拥有的一个避风港。

图片包含 建筑物, 户外, 草, 砖形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片包含 室内, 建筑物, 墙壁描述已自动生成

燕京图书馆外景、内景

四、厚度

厚度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从效果上近似于宽度与深度的结合。有宽度没有深度,十八门武艺样样稀松,不能叫有厚度;有深度没有宽度,像不闻窗外事的学究,也不是有厚度。我愿意把它总结为一名本科生的所学对他/她的思想的影响。

我试图在厚度的层面上比较中国与美国学生,但并没有很清晰的结论。从各种复习课的讨论上,他们很少给我带来耳目一新的见解,但我所接触的博士生,特别是他们中立志学术的那部分,所展现出的学识又是令人十分佩服的。我接触过的一位美本毕业的中国学长,现正在哈佛读博士,他的解释是这些我所欣赏的博士的来源是他所读的文理学院一类。他认为那里的学生的思维质量其实有时比哈佛一类的所谓名校要高。

厚度的培养当然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学习和思考,这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在国内学习都是一样的。而我之所以把它列入海外交换的优势中来,是因为交换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与人交流的平台。简而言之,多交朋友,多与朋友们约饭,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朋友,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向有着各种背景的朋友们虚心请教,也要自信的展示自己,输出与输入的过程都是对自己的升华。

与朋友交流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部分。上学期我没有分到学生宿舍,独自在外租房很容易陷入一种自闭的状态和情绪,本学期在外租房的同学也表达了相同的感觉。背景差异太大的合租室友有时候并不能缓解这种状态。一方面我们要学会承受孤独,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的创造打破自闭的机会。如果没有条件长途旅游,可以多在城市内转一转,不一定要追求风景名胜。对我来说,波士顿学院那精致的山中校园给我带来的触动远远比昆西市场一类所谓景点要大的多。如果感到心理状况有严重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寻求心理咨询部门和海外交换项目负责人的帮助。

图片包含 树, 户外, 天空, 建筑物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片包含 水, 天空, 户外, 树描述已自动生成

波士顿学院校园大体上依山而建,周边环境也很优美宁静

海外交换意味着很多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有很多迷茫,犯很多错误,留下很多遗憾,就像整个大学生活一样。但是当故事结束的时候,希望我们都能为身后留下的那些歪歪扭扭却始终在前进着的脚印而骄傲。

最后祝老师、同学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