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经济学院20级熊勇杰,2023年春季前往伯克利进行春季学期交换。眨眼已过去两个月了,写下一些心得体会供希望进行海外交换的同学参考。
其实我在来之前对伯克利的期待值没有很高,听不只一位学长学姐说起过,BGA(Berkeley Global Access)项目的学生在伯克利选课优先级很差,比较难拿推荐信,房价物价都很贵,到处是流浪汉,治安不好等等。最后选择伯克利一方面是因为伯克利的经济系是全球的TOP5,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伯克利对语言成绩的要求并不高,我刚好过线。如果从帮助申请的角度来看,选不到课以及拿不到推荐信足以把这个项目pass掉。但我本着实质大于形式的想法,选课优先级很差可以来旁听,推荐信要不到就算了的想法,不顾一切地来看看世界顶尖经济系到底有多强。
两个月过去了,回头看,当时的很多预期都不是那么准确。虽然选课优先级不高,过程比较曲折,但最后想选的课基本都选上了;教授都很famous且nice,克拉克奖得主、IMF首席经济学家、美国财政部助理、白宫顾问等在伯克利经济系并不稀奇,即使是助理教授也发过不少五大刊。他们中的很多都会给本科生开课,有些教授的课程非常实在,每周的阅读材料非常之多;而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并且时常与教授交流,想拿推荐信还是有很大希望的,我所选课程其中一位教授说只要最后课程成绩好就可以写推荐信;加州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亚裔占多数,美国本地人反而是少数群体,于是目前还没有在学校听说过种族歧视的事件,但稀奇古怪的事情确实见了不少;与各地的同学的交流经历也很值得怀念,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们是如何看待中国,而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如何回应他们的关心或者是质疑;流浪汉到处都有,但是只要自己不以身试险,还是很安全的。
接下来还有一些零散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从申请流程看,填写SOP、办理签证、租房、定机票、买电话卡、确保自己上飞机前不会阳等等,在申请前看着很漫长,其实也就是每半个月花个一两天去准备需要的材料,不会耗时很久。在此建议去同一个项目的同学组团办理签证、租房、交换信息等,在到达前一定要先和公寓或房东说好何时抵达,何时入住,最好选在周中而不要在周末办理入住,因为周末他们往往不会上班,不然会像我们一样在酒店借宿两晚。抵达后一般是要先安装新电话卡、买家具、买厨房用品、摸清附近的超市、公交站、好用的网购平台等,这就像打游戏开了个新地图,需要1周左右去探索,很新奇、很好玩。我很感谢和我同行的4个小伙伴,大家互相帮助,少了很多麻烦事,也对这边的生活多了很多勇气。
在这边不仅有机会认识国外的朋友,当然还可以认识很多国内的朋友,中国交换生的数量不少,可以认识来自北大、清华、复旦、港中深、南科大等学校的同学,大家互相交流也很能增长见识。
伯克利的校园很大,自然景观很好,天气晴朗的日子,我们可以躺在大草坪上晒太阳、玩游戏、聊天等等,晚霞总能让人驻足良久,与落日相伴的还有用钟楼里的大钟敲出的曲子,比如Cornfield Chase。另外,健身房、游泳馆很大,有几个食堂(虽然评价褒贬不一),图书馆据说有30多个。
学习节奏上可松可紧,取决于一开始选课时的策略,我对自己的期望是多学点,所以玩的相对少一点,但是也会利用周末的两天出去放松一下。我们曾开车向南奔袭300多公里,
自然风光很好。这一次自驾游把我的很多心理束缚打开了,旅行真的可以说走就走,只要有辆车,我们就可以浪迹天涯。
最后还想提一句,伯克利在北加而不是南加,目前已经3月了,还是有点冷,如果是春季交换,大家在来之前记得带两件厚衣服,注意保暖。
总结来说,海外交换给我带来的最重要的体会是,第一,他人的经验永远只能作为参考,在询问他人的时候,他人出于善意,可能更大概率放出负面信息,让我们充分考虑成本收益。但如果回溯去看,我目前生活中事后认为是正确的选择从来不是精心计算后做出的,往往是听从我心、无问西东。就像金融市场不仅会有信息还会有噪音,噪音甚至也会反应在股票价格上,这种噪音不一定是虚假的信息,只是他人的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自己。第二,有些事情永远要自己经历一遍才知道是怎样,虽然我们不能确保所有选择在事前看来是最优的,但是人的强大就在于事在人为,我们总有希望让它在过程中变成是最正确的选择,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