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选择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作为交换学校,更多考虑的是学校以及专业本身。昆士兰大学位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在本土排名前五,是一座环境极为古朴幽美的的综合性学府。我所读的艺术管理专业侧重于艺术各个行业的理解与运营。但真正到了这个地方,才发现它可爱的地方太多太多。
|
布里斯班lone pine koala sanctuary抱考拉!!因为我个子矮管理员还给中途换了个小的 |
|
Brisbane Cultural Center |
我在昆士兰大学修读了戏剧制作、策展入门、心理学基础(社会方向)以及音乐技术四门课程。当初选这四门课是为了了解自己最终想要研读的方向,心理学是辅助着从人的心理角度方便理解各个艺术板块。在此次交流学习过程中,从各个方面都收获良多。
在课程方面,学习到了中财范围之外的聚焦于艺术管理的细致内容。在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对于具体的艺术领域的学习让我能更好地结合二者的思维方式并形成关注的意识。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也让我对艺术管理领域有了更深的认识。教授们除了任职授课外,基本还是各个领域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于时下的作品和趋势都有着独到的看法。当地的同学们有很多专业从事艺术的经历,他们的想法有很多的创造力。甚至有的同学已经是有家庭有工作的“中年人”,他们的思想往往更加成熟、考虑全面。从不同的人身上总能获得不同的知识和眼界。
昆士兰大学对于平时作业和零星小考的重视让我印象颇深。大考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平日里积累的努力老师往往最为看重,平时作业能占到70%,而期末考试仅有30%左右。并且老师对平时作业时效极其严格,而且任务分散到各个星期。每个礼拜课堂之余在查阅文献、撰写论文、参与讨论等中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因此虽然大部分学生一学期都只有三四门课程,学习强度还是蛮大的。当然这样的好处就是把东西学的细而精些,学习也更注重方法的思考。
|
该学期仅策展一门课所精读的材料及我做的笔记 |
在UQ学习的机会可以说是永无止境啦。每个星期各个学院或者课程都会设置各种答疑、讲座等可以报名。思维训练、论文撰写上也会有定期的学习课程可以报名参与。比如写不同类型的论文,偏重课题分析类的、偏重实操研究类的、偏重结果反思类的都是不一样的。即使不这么细分,写一篇论文要如何开头如何铺开内容都是需要逻辑和文字钻研。UQ在这方面开设的不同讲座就细致地带学生了解这些方面,且不同专业的论文高分学生可以作为志愿者帮你给你的论文草稿提建议。我觉得对于学生的理论思维训练、行文能力都非常有帮助,也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更加专业的意识。各式各样的学习体验充实着每天的生活,让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成长进步。
|
UQ校园-古朴风格,美翻~ |
|
戏剧课的最终表演 |
这次交换也让我对专业的认识更加深入。我所在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国内算是新兴的专业。很多人奇怪中财不是艺术院校为什么会有这个专业,其实文化产业管理在财经以及管理方面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商业领域的投资思维必不可少。当然,如果不懂得你所在的艺术行业,其实也没有资格去管理所谓的艺术作品以及艺术创造者。因此我才想要去专门地(虽然浅但是专)学习一些关于策展、戏剧、音乐技术等细节的知识。顺便,在这些细节行业的了解中也导航自己想要专门走的方向。也希望我们专业中未来能多增添各个细分艺术领域知识的课程。
学习之外,其实交换也是一种旅行和体验生活的方式。平日里自己做饭的时候还是比较多的。公寓里有提供厨房设施也齐全,基本零基础小白就开始积攒技能啦。自立能力、厨艺多少还是有进步的吧!能喂养自己,至少不会挨饿,毕竟自己做成什么样自己都能吃下去的。
|
做的所谓西餐 其实中西混搭吧哈哈 |
作为一个吃货,我也常常出门去尝试各种餐厅。澳大利亚的咖啡、冰淇淋以及巧克力点心是绝对高频的!平日自己做的快要吃吐了就时不时犒劳下自己~ 每周末必约朋友去吃brunch,喜欢牛油果的我吃遍了评价好的咖啡厅里的牛油果吐司,搭配一杯澳白整天心情都特别好。大概就是吃货最好的证明了哈哈。澳大利亚人嗜甜,做出来的甜品有的也真的甜到吃一口就够的腻度。不过腻的同时还有点享受的这种复杂心情,在国内真的是少有的了。当然,有着中国胃的我还是频繁寻找亚洲餐厅,回国后在饮食上还是会更适应些。
在city附近除了咖啡厅餐厅外,昆士兰美术馆和表演中心也是我最常去的地方。除了跟专业相关外,在艺术中放松心情也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之后去悉尼玩的时候也很激动地在歌剧院看了场舞蹈表演。对于我这个表演和展览的狂魔来说实在是太幸福的事啦。几次去昆士兰艺术中心之中,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个周五上午去听了一场交响乐,进去之后,发现除了我之外几乎都是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虽然自己的年轻突兀地有点尴尬,但真的也感受到本地老人丰富的生活。看着老人们两三互相聊着音乐和家常,也是蛮温馨的呀。
|
昆士兰表演艺术中心 |
还有重要的就是社交方面结识的国内外朋友们啦。大家互相交流都很坦诚友善,对各自的生活也充满好奇。
二月份刚到的时候因为马上就是春节,我和同在UQ交换的SAF中国朋友们一起去了黄金海岸过节。除夕夜大家共同做了一桌中西合璧的菜肴,应付着时差象征性地看看春晚,然后聊天看海,这个春节也是别样风味的,孤独感被海冲刷过一样消磨了。
我的室友分别是香港人和美国人,相处的都不错,三个人还因为做不同类型的饭菜经常会共同分享各自品尝。香港室友Sabina和她的朋友Gabriel平时经常约着我去各种地方玩。他们两个instagram能手带着我进阶网红风,然而我的能力有限基本后来就只是给他们点赞了~另外还有一些来自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芬兰的朋友,有的回国以后直到今天都还很频繁地联系,甚是想念呀。期待下次的会面。
昆士兰大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有挪威的同学乘飞机二十多个小时来到布里斯班交换,也有印度的同学七岁全家移民而来。澳大利亚是一个最体现文化交融的地方。它的历史不久,用当地人的话说,这是一个世界缩影之地。每一个想要有新的开端的人无论种族国籍都来这里寻找一段切断过去的生活或者永久的安定。虽然这个国家少了些文化积淀的厚重感,但它清新亲切,这样由于融合而带来的氛围我真的非常怀念。当然融合的积极之下,由于历史而产生的肤色“不融”也多少可以观察到。澳大利亚的文化是本土人经常思考和并不避讳的研究问题。土著人与移民白人之间的冲突与日渐磨合,其中的遗憾与美丽并存,在艺术作品中频繁地感受到这样的表达。
布里斯班算是一个典型的小城市。但说它小,并不是说生活不便利,而是不如悉尼那样的繁华,当然也就免去了拥挤和喧闹。布里斯班特别适合生活。整个地区一直是闲适友好的氛围。公交车上大家主动地和司机问好与表示感谢;超市餐厅里服务员轻松自在、热情得恰好的相处模式;路边陌生人随心的问候微笑都是静谧小城才能熬制出的感受。大家的生活节奏都比较慢,但又会生活得很用心精致。放假的时候即使是大超市都会关门,所有人都一起享受假期,这或许就是大家幸福指数比较高的原因之一吧。周末的时候,我喜欢和朋友去各种现搭的market在现场音乐里吃些各地小吃、逛逛手工品和新鲜蔬果;平日里有时间愿意去各个街边的咖啡厅喝点咖啡吃些点心或三明治—很多时候即使是热评的店,客人也不是很多,无论是看书听歌还是找人聊天都有最舒适的环境。
这篇总结我每看一遍都想添加新的东西,因为有太多值得记忆的细节说不完啦。总之这一次交换经历我自己非常满意,感谢学校提供这样的机会让我去认识昆士兰大学认识布里斯班,让我爱上这个地方,也更坚定我的专业选择。这四个月让我发现自己真的更喜欢优雅精致的小城。有机会还想再回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