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验交流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交流 · 学习经验交流园地 · 正文
2017春季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学习报告_李晓辉
日期:2017-11-14 信息来源: 点击数:

 

   伯克利的时光是一段难忘而又收获颇丰的学期。沐浴着加州的阳光,体验着硅谷湾区日新月异的科技大潮,浸润着伯克利自由学术的氛围,是大学生涯一段弥足珍贵的经历。这其中,由以知识的获取、科研的体悟对我影响最深。

         

 

授业

   伯克利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其优秀精致的课程,顶尖的授课教授,顶尖的课程设计,顶尖的本科学生,带来了极高质量的课程体验,收获学到了宝贵的知识。交换中,我主要选择了统计类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经历了一番磨砺训练之后,真正地学到了数据分析、算法编程的硬本领。

          

                           最有感触的就是伯克利的课业压力,一反国人对于美国教育轻松的印象,伯克利的课程进度极其紧凑,每周除了讲座还会配有相关的讨论,实验帮助夯实基础,教授以启发性质的介绍讲解为主,进度很快,往往一节课就可以涉猎教材的一章内容;而之后的复习从而熟练掌握知识的环节,则由助教的讨论课及繁重的课后作业训练及独立性较强的课程项目来构成;并以高频率的课堂小测及期中考试来检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达到即时的反馈;所有的作业、小测及期中考试都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有比重,使得同学们平时就要开始用功。直观的感受就是,很可能周五刚刚赶完上交期限在午夜的小项目,就要投入到下周二的期中考试的新的一轮的猛烈复习中去。在这种高强度、连贯衔接的持续磨练下,自然而然就学到了货真价实的技能与知识。

               

与助教讨论问题

                

           

 

风貌

   我们往往知道美国大学生恣意声色的周末派对及度假文化,却不知这来自于平时过重的学业重担,使得大家才在闲暇时光尽情地释放压力。而在这二者之间也产生了努力学与尽情玩的微妙平衡。美国的本科校园难觅“书呆子式”呆板的学霸,但每个优秀的人才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与丰富的个人生活,可谓是十足的个性精英文化。

    

   深处全世界最以科技自豪的西岸湾区,伯克利自然也拥有着空前的科技创新氛围,在这里大家都胸怀着科技改变世界的梦想,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透露着对于未来科技的热爱与向往。但还不仅于此“梦想家”的程度,理工科的大环境下,这里的学生个个又都是“实干家”, 机器人团队、数据分析团队、新兴的初创公司,教授与学生们极具魄力与执行力地将新发现的技术成果垂直应用实现到现实中。这和硅谷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是一脉相承的。

      

   而在耳濡目染的交往中,我所感受到伯克利学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气质就是自信,这并不仅仅局限在对于个人自身发展的,而是对于科技改变,对于未来世界的自信,对于诸如人工智能这类极具潜能的创新革命因子,大家充满着乐观与憧憬。这份自信,又源自于伯克利本身世界超一流的科研创新能力与举世瞩目的学术成果。

         

充满艺术设计的图书馆

      

         

治学

   我有幸在伯克利获得了两位任课教授的暑期科研机会,这份独特的经历让我又对伯克利的学术有了深层的认识,自己本人亦是受益匪浅。

    

   伯克利学术最大的特征应该就是严谨与严格。教授们在平时授课、日常相处时都是和蔼可亲的形象,但在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上,却是极度严格的。数据的质量,语言的阐述,注释的程度,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很可能辛辛苦苦一周的研究成果,因为一点点的问题,就要被质疑,一切重新再来。教授会温和地安慰鼓励,却绝不会允许看似可接受模棱两可的结果。也正是在这种极严格的训练下,我也日渐成熟,并逐渐从一个报告漏洞百出的科研新手成长到最后能够得到认可的靠谱助手。

       

   再者,教授们的想法也令人大受启发。教授不仅博学,通晓自己研究领域的内容,更令人佩服的是,他们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往往与学界现有的结论有所出入或者还尚无人涉及。一言概之,他们有更多自己独创的、新的东西。这是让我非常兴奋的,因为在科研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真正在发掘未知,在创造新的成果。而反观国内有些科研还仅仅停留在沿用西方已有的先进思想,嫁接应用到中国的特色环境中。这是一种进步,但和伯克利这种原创从无到有的创造科研比较起来,显得就有些差强人意。而可能科研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这份独一无二的想法。

              

与科研导师Alexander d’amour教授的合影

      

    

   还有很多很多不同侧面有关伯克利美好的回忆,但之于我而言,影响最深的,就是在伯克利学到的知识与难忘的学术经历。从当初飞走时那个还有些懵懂的大三少年,成长为如今经验丰富的大四老学长,在加州收获到的沉甸甸的知识让我愈发地自信与从容。

上一条: 2017春季赴台湾辅仁大学交流学习报告_王桂英

下一条: 2017春季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学习报告_万宇佳


电话:62288337/8336/9155 传真:62289093 邮编:10008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