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8月21号第一次踏进伯克利的校园,到12月16日最后一门期末开始的结束,我在伯克利4个月的学习生活终于来到了终点。期间的种种经历,使我对学习、生活态度等等都产生了一些不同于以前的思考。在此做一些纪录,以供日后参考。
首先,作为一个学生,还是谈一谈学习方面的事情吧。如果问我,本科四年最大的学业收获是什么,我的答案不会是任何一门具体的科目或技能,而是自学的能力。学习时间通常均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的标准化学习时间,比如教授的lecture,另一部分则是自行安排的自学时间。如何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配合教授的授课进度、梳理已学的知识架构、合理练习难点重点,成为在大学任何一科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这点在伯克利体现的尤为明显。考虑到其的授课时长较短,上课时间不会超过20小时,剩余的大量时间,全部需要我们的自行安排。这种自由的学习模式非常符合我的偏好,我每周都会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自身的情况,分配重点、时间。
此外,美国本科教育与国内本科教育最大的不同,我认为是课程体系的设计。在伯克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由选择不同开设的课程,这也就为每个人实现自己多元化的规划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打个比方,一个金融学本科的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数学、物理方面的课程。此外,每门课程都是由数个部分组成,教授讲课的lecture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助教负责的discussion,在实验室进行的lab。我十分推崇这一设计,助教参与的discussion缓解了教授的教学进度压力,使得一些较为琐碎的练习环节可以教给助教完成。教授因此有精力、时间去讲授更多的课程知识。同时每个教授每周都会有至少一次的office hour,方便学生来答疑、交流。我每周都会利用office hour的机会与教授作进一步的交流。有时交流的内容已经超出了学业,牵涉到一些就业、规划之类的内容,教授们宝贵的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这次交流学习也使我认识到了以前学习时的一些漏洞。作为金融专业本科的学生,我们接触的知识、课程范围很广。大一,大二学的课程,即使当时掌握的不错,经过一年、两年,大部分都忘了。因此,重新整理一下以前的学习笔记、总结之类的非常有必要。我试图建立一个整体的专业学习逻辑,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使每部分知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整体。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做的也不够,也应更耐心持久的关注金融市场的各类新闻,用自己的逻辑、知识储备加以分析。
除了学习,我还想谈一谈生活态度方面的。人不是万能的。就如同调侃的那样,充足的睡眠、丰富的社交与足够的学习,是个不可能三角。一个人也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做到完美。因此,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正道。就我来说,因为只是一个学期的交流,社交的重要性会降低一些,学习与身体才是最重要的。认识到这点后,我每周都会去打球锻炼、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学习时间。其次,要勇于尝试走出生活的舒适圈,多去与当地人交流。这学期,我参加了一个language exchange program. 每周与当地人进行交流,期间谈天说地,别有意思。
最后,这段海外交换经历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使我更加自信。以前总是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但是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不为人知的经历、性格与习惯。伯克利随处可见的流浪汉、滑板少年、西装革履的学生、拄着拐的老教授,每个人对生活的选择都有其道理,而这份道理,别人通常是看不见的。既然如此,我们何必以管中窥豹的角色自居,对批判别人的生活呢?没有人可以轻易的为自己的成功邀功,也没有人可以随意指谪被人的失败。这种对他人目光的抵抗力,也是自立的一种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