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季学期结束后,仅仅休息十多天,我就踏上了去往下一个学期学习的道路。穿插在上一学期中两三个月繁复的准备,以及更早的备考英语,终于要兑现成这期待已久的海外交流。
一、布里斯班和昆士兰大学
我所交流学习的大学叫做昆士兰大学,坐落在澳大利亚第三大城市布里斯班。之前提到澳大利亚,总是想起悉尼、墨尔本,却从没听说过布里斯班这个城市。的确,布里斯本没有悉尼、墨尔本那样庞大的人口(大约只有300多万),地理位置上也更北——在南半球,这意味着气候更热。初到布市正值“寒冬”,当地人抱怨着今年的冬天太冷,晚上都降到了10度以下,而我在十几度的白天穿着长袖衬衫和长裤出门依然自在,薄毛衣在几天后度过了气温低谷就再也没有用到。
布市中坐落着布里斯班河,河流绕几个弯把城市分成隔岸相望的两块,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交通方式——乘“公共船”。公交一卡通在这里可以用来乘城铁、公交和船,不过船并不常用,毕竟对上班族、上学族来说,船的速度有限。
布里斯班坐城铁两小时,即可到澳洲著名的黄金海岸,绵长的自然海岸线上,游客可以尽情享受海边风光,也可以像当地人一样选择滑浪、冲浪等运动。
总的来说,布里斯班更像是一个旅游城市,生活节奏并不快,急匆匆行走的人不多,却能看到在长椅上悠闲晒太阳的当地人。这也是澳大利亚生活的一个缩影,人们过着闲适、安定的生活。
建在旅游城市布里斯班的昆士兰大学目前是一个容纳近50000人的综合性大学,它有着让世界各国交换生都赞不绝口的校园,包含多于100座建筑,几个咖啡馆、糖果店、餐厅,两个带人工湖的小公园。所有建筑环绕在中心的大草坪Great Court周围并向外延伸,形成一个被布里斯班河半包裹的开放式校园。对刚来时对着偌大的校园找不到路的同学们,学校计算机系开发了学校地图的手机软件,可以通过校园全覆盖的wifi或移动设备自带的GPS进行定位,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想去的楼宇。
湖边走廊 11月盛开的凤凰花
二、课程学习
昆士兰大学为每个国际学生准备了为期一周的开学前准备,国际学生们可以在这一周里自由参加各种为新生准备的讲座和活动以快速适应校园生活。这一周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新生欢迎讲座。讲座的地点很有趣,在校园里一栋临湖而建的建筑中的阶梯教室里。坐在阶梯教室中,透过眼前的背景墙就看得到外面的湖面。员工们和学校社团的工作人员们在台上热情地讲着,不时和台下同学互动,还有一位研究澳大利亚土著语言的老师教了几句土著语,大家也学得很开心。讲着讲着外面就下起了雨,讲座就伴着雨落在湖水的声音进行,又可以往外看到朦朦胧胧的湖面,美不胜收。身边其他的国际生也很友善,一位来自日本大阪的交换生看我拍不清ppt,就把自己记的笔记借给我拍。
开学周结束后就是紧张愉快的学习生活了。我在昆士兰大学选了4门课程,大体上与我在中财的课程相关。分别是:计量经济学,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信息安全,公司理财。在课程选择上,学校的口号是“设计自己的学士学位”,即给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所有的课程都可以自己选择,虽然仍然有所限制,但必须选的课程很少,学生只需完成少量的“必修课”。不过每学期能选的课程一般只有4门,学生也可以付额外的钱来修5门课,但将会非常辛苦,因为没有考试划重点、划范围一说,每门课都有大量的材料需要学习。每门课分为两部分,也就是每周会上两次,一次是讲座,另一次是辅导课。讲座与中财平时上课大致相同,虽然实际上覆盖的内容很多,但教授会把最精华的部分提炼出来做一讲解,可以说70%的考试内容都在课堂上会点到。辅导课是讲座的延伸,由教授本人或者研究生助教授课。每节辅导课有配套的辅导材料供同学们课前准备,课上就完成辅导材料计划中的任务,同时解决同学们的个别问题,帮助同学们消化课上内容。讲座一般是百人以上的大班,而辅导课则只有十几人,确保质量。
西方高校的评分系统和国内有所差别,这早就有所耳闻。昆士兰大学的课程大多是平时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评分方式,在平时作业的分担下考试的比重大约在60%。但这并不意味着拿高分更容易,反而因为作业给分主观(论文等)使得拿高分更难了。此外,澳大利亚的绩点换算是7分制,50分算及格,最后的学分并不是真正的考试分数,而是由大家考试成绩的统计分布所得出的排名而定。不论考试难或是简单,拿高分的人数都比较固定,不会出现大家都低分或都高分的课程。澳大利亚人并不膜拜成绩好的人,大家都在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竞争意识或许没有美国、中国那样强烈。昆士兰大学是一所很强的大学,生源也当然不错,但我做分小组作业时遇到的同学,并没有为了拿高分而拼命,只是认真弄明白,做好就够。澳大利亚人口少而富庶,人们生活十分闲适,也许就是这些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并不是很看中成绩。有的同学发现选的课太难无法完成,就会直接放弃。当然放弃的是极个别,只有计量经济学有一两个学生直接缺席了期中考试。
谈谈我选的几门课吧。计量经济学是我在中财的必修课,在这之前我也已经学习了宏微观经济学、概率论、统计学等应该学的先修课程。这门课在昆大是中规中矩的授课和辅导,教授明白讲不完教材里全部内容,就挑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章节做成ppt来做讲座。给我授课的这位教授制作的讲座质量很高,每节课两小时只有十几页ppt,其中更有五、六页是讲不到半分钟的简单回顾和介绍。在学校设施的便利下,讲桌可以在投影讲桌上物品和电脑屏幕间切换,于是教授每次准备本子和笔,在上面进行关键过程的推导讲解——当然这根老师写板书的差别并不大,但老师更省力一些。看得出教授每次都很认真备课。但在这门课庞大的内容下,课堂上的内容只能做一指引,具体的软件操作、细节的计算,都需要在辅导课上进行学习。辅导课由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生助教来教授,不同的助教教学方法不同,但大体是先在白板上做总结梳理思路,再和大家一起动手解决每堂课2~3道计量经济学的大题,在熟悉软件的同时进一步理解课程。除了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的辅导课外,其他的都跟讲座匹配,加深记忆。
电商专业课有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信息安全老师的授课方式虽然也是讲座和辅导课(所有课标配),讲座却很有意思。教授做了很详细的ppt,第一节课就告诉大家,这门课没有必须的参考教材,所有的教材就是ppt,同学们上课也不用记笔记,因为ppt上的就是他要讲的内容。我本以为他做这样的ppt是为了上课无休止地“念ppt”,可他后来解释道,这样做是为了同学们跟上课堂一起思考,并且跟他互动。这门课的ppt也不像其他课程会提前上传到网上供同学们下载,他有点俏皮地告诉我们提前看了就没意思了,大家要上课讨论和猜才好玩。课程中有两次大作业,分别是两篇关于信息安全前沿的论文——论文本身并不算很难,但非英语母语的学生往往会在语法逻辑一项上被扣掉不少分数。
电子商务系统建设的教授是一位有趣的胖老头,经常在讲座上用他最喜欢的可乐给大家举例子,课堂气氛很轻松。这门课的课程和辅导说不上很好,但提供给大家大量的资源,比如课程指南、复习指南、以及编程、系统架构思想/方法分开的讲座和辅导材料。课程有两次大作业,同学们组成3~4人小队对一个电子商务案例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到建立,其中老师扮演公司负责人的角色,学生则是电子商务系统分析师,学生与公司(老师)沟通了解需求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进一步与公司的协商来最终完成任务,相当于做了一次专业训练。电商系统建设这门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没有实际操作会显得枯燥乏味和难以理解,所以即使是一次模拟的案例也帮助不少,至少不那么乏味,很多东西也可以理解而不用死记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一门给大一新生开的计算机课程“从google到facebook”,算是对互联网的一个基础讲解。讲座由一位很在许多名校供职过的教授做嘉宾来讲授,辅导课则由助教领导大家分组作业。这门课做得十分细致,评分被划拨到多次课堂测验、小组作业之中,而每次小组作业又有详细的评分标准和作业要求,当课程的评分标准文档发下来时看到的是十几页详细的说明,而每次作业都是鼓励学生创新,把自己的点子做出来。这门课的设计让我不得不佩服,任何一个大一新生应该都会被这样的课程所吸引,在自己的专业中找到感兴趣的方向吧。后来由于课程太过基础,很多内容已经在计算机网络中学过,我便把这门课换作公司理财,但依然感到叹服。
另外一个先进的地方在于学校信息系统的完善。开头时提到的校园地图只是一个小细节,更重要的是教务系统。昆士兰大学有很先进的教务系统,大多数的事务都可以在系统上进行处理。早在开学前几周,我就拿到了自己的学生号和初始密码,在教务系统上进行了系统使用培训和选课,所以并没有遇到被老生挤兑而选不到课的情况。每个学生的学号都匹配一个邮件地址,学生可以选择把其中邮件自动转发到别的邮箱。邮箱激活后,所有学校通知、课程通知、考试通知都会自动发送到学生邮箱(老师们可以用教职工账号登陆并撰写通知,由系统自动发送给选课的同学)。
除了教务系统外,教学系统也很有帮助。昆士兰大学的教学系统叫做“Blackboard Learn”,学生可以在上面查看每个讲座的课程录音录像、阅读要求、学习材料等,每节课之前可以随时上网站查询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感觉跟不上课程的同学可以通过随时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来自学。一些同学因为打工或实习会错过很多讲座,而讲座很重要,也可以在教学系统上自己补课。
总的来说,教学方面内容差别不大,有的甚至比中财更简单(却用更多时间来讲),但方法看上去很科学,每门课都循序渐进,让同学们逐渐掌握,并用各种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助教对学生的帮助也不小,即缓解了老师的负担,又解决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或许是中西方观念的不同,老师们并不会因为同学缺席课程而生气,学校也通过教务、教学系统给了因故不能上课的同学以自学的便利。这样,无论学生是否到场上课,都可以掌握所学的课程,时间也更加灵活。
校园内湖边
学院一号楼
三、生活与文化
生活方面,我被安排在了距学校约10分钟公交的公寓中。三人合租,共用厨房和卫浴。刚到澳洲时,两个舍友分别来自英国和蒙古国。蒙古国舍友会在闲时大声唱家乡的歌曲,还会包很多水饺(让我感觉很惊奇,本以为他们跟俄罗斯饮食比较像),喝蒙古的油茶。两周后他结束了自己的实习,飞回加拿大完成学业去了。后来搬进的印度舍友则让我感觉到了文化的冲击。让人惊讶的是,印度舍友已经在读研究生,父母却从印度送他来上学,并且还帮他搬了家。不过他的父母并不友好。普遍被人诟病的不讲卫生也在印度舍友的身上体现了出来,遇到这样一个合租的舍友并不算幸运,好在后来在我和英国舍友的努力下,他逐渐注意自己的行为,我们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尚没有说到的英国舍友,其实老家在香港。父辈时移民英国,使得他有了英国国籍——但作为第二代移民,他在英国并不能完全融入社会,更多时候仍与华人在一起。这种现象不光出现在英国,即使在美国,也大约到第三代移民才能真正融入进去。
澳洲人整体的素质很高,大多数也都很友好。每天上学时我都要乘公交车,按当地人的习惯,上车时都会与司机互相打招呼,下车时则以一句谢谢表示对司机的感谢。记得回家那天因为城铁检修停运,我不得不搬着自己的大包小包去坐公交车。由于上下公交车不方便,我动作很慢,但司机很耐心地等我上车,还跟我聊天,最后把我送到了可以坐城铁的地方。得知我是中国人后,他还学着用中文对我说再见,让人感到很温暖。走在街上如果有车要开过来,一定会等到过马路的人走过去才会开。过人行横道时如果没有红绿灯,车也会因为看到要人等着想过马路而缓缓停下。一次在车比较多的马路上过人行横道,旁边很快就因为我停下一大串车,这在国内是根本见不到的。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大多数移民也一样友好。一次回家时忘带钥匙,住同一楼里的陌生人也好心地邀请我去他家里暂时待一待。澳洲人不如美国人热情,大多不会给每一个陌生人打招呼,但如果有困难求助都会热心地帮助。
四、总结与感谢
这次出国交流不仅是我第一次海外学习,甚至对我而言是第一次出国。澳大利亚便利的生活、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友好的人们使得这次经历格外难忘。我也有幸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游览了布里斯班周边和悉尼。总的来说,我并没有期待自己在短短一个学期里得到专业素养的巨大提升,毕竟课还是一样的上。但我明显感到自己视野更加开阔,也逐渐地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学习上动力也更强、目标更明确了,也更希望将来能够看到更多。总的来说,这次交流对我来说获益匪浅。
昆士兰大学
最后,感谢母校中央财经大学能够在这次申请交流的过程中给我提供支持和便利,让我得以在昆士兰大学体验一次不同的生活。特别感谢信息学院的冯老师和夏老师对我的关怀和帮助,以及国合处温老师一直以来对各种事物的耐心讲解和对我的鼓励。当然,也感谢我的父母能够在此次交流的申请中无条件的支持。对所有帮助我的人,我将永远心存感激。将来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为母校的发展出一份力。
信息学院2012级 蔡思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