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加州的阳光、硅谷的氛围吸引,以及数据专业在美国发展得更早也更完善,基于我擅长的专业——统计、计算机,我选择了UCB作为交流学校。回望这个精彩的学期,我走过了一段充满成长、知识和阅历的旅程,这段旅程也在学术和个人成长上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出国学习期间我修读了4门数据科学相关课程,对我的最大影响在于发现了自己对生物统计健康数据的热情。与此同时在这之外最有效的学习发生在传统的课堂之外: 在Main Stacks的自习室里,在Moffitt图书馆里,在阳光明媚的校园里的随便某一张长椅上......在这些不起眼的地方,我找到了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学习宝藏:和教授、同学看似随意、实则深入的对话,让我们的学习变得生动起来。这就是在伯克利的学习氛围一一友好、开放、引人深思。
美国更注重“交流”,积极参与课堂让我有了不怕犯错的勇气。在美国学习,只需了解概念的重要部分以及如何应用,剩下的则由程序解决。
遇到的挑战主要是语言障碍,比如逛超市,因为看不懂而发蒙;上课时,教授讲着密集的专业词汇...但一切都能适应,例如想要买里脊就提前查好它叫Tenderloin;想跟上讲授节奏就提前预习,标注好生词等。
这次出国经历可能对我个人发展影响较大,在交流前,我向来跟随他人的“成功范式”。但在海外感受了人、事、物的多样性之后,再选择自己的路,是我权衡利弊的个人局部最优解,而不是可能适合更多人的全局最优解。
想分享的经验主要有两点:
1. 注重英语学习,语言考试、专业课程词汇、生活用语、口语对话。
2. 加强跟学长学姐的networking。留学就是一场“信息差”战争,很多事情都细碎繁杂,坑也不少。而学长学姐们作为亲历者,淋过雨也想给后面的人撑伞。
撰稿:鲍盈之
审核:温卫